8月31日,廣東省農業廳在江門新會召開全省農業科技教育工作會議,認真貫徹落實省委、省政府創新驅動、振興粵東西北發展戰略決策和全國“科技三會”(全國科技創新大會、兩院院士大會、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)、農業科教工作會議精神部署,總結“十二五”成效,部署“十三五”農業科技教育工作。會議舉行了廣東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啟動儀式,并向創新團隊專家發放聘書。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、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陸華忠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、省食用菌產業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吳清平,專家代表、省生豬產業創新團隊首席專家、溫氏研究院院長、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吳珍芳,企業代表、省水稻產業創新團隊示范基地負責人、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鐘振芳,江門、佛山、梅州、雷州等市縣農業局代表分別發言。省農業廳程萍副廳長出席會議并講話。
會議指出,“十二五”期間廣東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成效顯著,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.7%,主要農作物、豬、家禽良種覆蓋率分別達97%、95%、85%,水稻優質率達72%以上,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7%。2015年糧食早造畝產提高到391.3公斤,創歷史新高。科技創新平臺取得歷史性突破,建有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、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15個農業部區域性重點實驗室和9個科學觀測站、22個農業種質資源圃;建成廣東省重點實驗室43個、廣東省企業重點實驗室7個、省公共實驗室8個。科教資源優勢逐步壯大,全省建有161個農業科研和4331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,省級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加盟成員單位達334家。種業科技創新不斷提升,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自給率達到60%以上,畜禽遺傳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與開發利用,建設國家畜禽核心育種場18家,畜禽新品種配套系總數達31個。技術推廣體系不斷完善,116個需要改革的縣(市、區)已全部完成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任務,全省共有農技推廣機構2737個,農技推廣人員17206人,累計遴選推廣應用農業主導品種380個,先進種養技術115項。信息技術應用明顯加快,啟動實施國家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推廣應用工作。
會議強調,“十三五”期間,全省農業科教工作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,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戰略,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首要任務,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,著力“建設三大體系,實施四大工程,推進五大行動”。要著力建設三大體系:深入開展農業科技供給側改革,大力建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、基層農技推廣體系、產業技術支撐體系,不斷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技術輻射帶動能力。深入實施四大工程: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、現代種業提升工程、成果轉化應用工程、職業農民培育工程,合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發展。扎實推進五大行動:推進農業科技綜合示范基地建設專項行動、綠色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專項行動、農業生產智能化科技示范專項行動、農業新型研發機構專項行動、園區創建專項行動,提升科技對農業發展的支撐水平。力爭到2020年,全省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8%以上,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突破60%,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突破72%,全省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萬人,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%以上。
會議期間還套開了廣東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工作會議,12個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、8個共性關鍵技術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匯報、交流了“十三五”建設規劃和2016年重點建設任務。程萍副廳長就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提出了四點要求:一要進一步明確建設工作思路。二要進一步聚焦建設重點任務。三要進一步創新建設工作機制。四要進一步創新團隊工作方式。